(23-02-2015) 生命尊主為大 網絡文字工作坊 醫院教牧分享 多媒體電子書

基督徒與教會                                李兆匡

 

 

教會對許多基督徒來說,並不會感到陌生,但想建立完美一些的教會生活,卻發覺十分困難,所以,許多不肯投入事奉的基督徒甚至成日問,基督徒是否一定要參加教會?難道在家作基督徒不可以嗎?

 

2.     教會的屬靈特徵

 

教會的希臘原文為Ekklesia,乃是呼召出來,一同聚集的意思。所呼召的人乃是一班重生得救的人,自願聯合一同聚集,在神的靈管治下,彰顯基督的權能和恩典。參加的人都是十分獨立,彼此間建立的關係,不是因為我們同屬一個社會階層,不是因為我們的知識程度一樣,更不是因為我們的言語興趣相同,我們大家一齊來敬拜,一齊來事奉,純粹是建基於內住我們生命的耶穌基督,更加是主耶穌基督引導我們,才能在同一間教會服事,所以,從屬靈的角度看,我們的相聚絕非偶然。

 

不過,我們在教會相聚,與其他社團組織有些不同,因為對基督徒而言,教會是基督的身子,有它本身屬靈的一些特徵,而其他團體則沒有,亦不需要有。但是,如果一間教會沒有這些特徵,雖然它稱自己為教會,對基督徒而言,也只不過是徒具虛名的團體,沒有基督生命可言。所以,要衡量一間教會好與不好,很簡單,你只要察驗一下,若有這些屬靈的特徵便是一間好教會,若沒有這些屬靈的特徵則絕對不是一間好教會。

 

(1)   使徒性       (Apostolica)

 

使徒指跟隨耶穌三年的十一個門徒,不計猶大,和保羅等十二人。中世紀教廷會議通過的尼西亞信經便指出,教會是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意思是說,教會的成立,是建基於使徒的教訓和職事,所以,我們屬靈的生命經歷和見證,基本上與以前的使徒一樣,他們怎樣經歷神的引導和怎樣見證耶穌,今日的教會也需要同樣去經歷神和為他作見證。另一方面,使徒以前怎樣宣講神的說話,和保存真理,免受異端混淆,今天,教會也需要同樣去宣講神的說話,和保存真理。

 

所以,教會在帶領上,不能迷失方向,教會必須提醒會友,教會的存在使命,其實是使徒教訓和職事的延續,教會的責任,正是要幫助弟兄姊妹在屬靈的生命上,應該好似使徒一樣去經歷神,去見證耶穌基督、和去宣講神的說話,否則,整個教會的生命就會變得枯乾無力。

 

(2)   大公性        (Catholica)

 

新約教會是大公的,意思是神的救恩是普世的,它不會像以色列一樣,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只救贖以色列人,教會必須與一切在基督裏的人聯合起來,凡是誠心悔改,接受基督的人,教會都不能拒絕他們。大公的意思,是我們不會因為種族、階級、或社會階層而限制其會籍。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必須學習基督耶穌的心腸,他可以和很有學問的尼哥底母談論重生,他也可以和被人藐視的稅吏一同用飯,他更可以柔和地提醒犯姦淫的女人不要再犯罪,同樣,教會也必須保持其大公性,才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接受基督。

 

今日有些教會,在不知不覺間,忘記了神救恩的大公性,有時心存偏見,只接納某些人返教會,卻排拒某些人,不接待他們,這種態度,是違背了基督的心腸,所以,我們每個基督徒必須留心,千祈不好令任何人,因著我們的不友善、冷漠而停止返教會。

 

(3)   聖徒相通性 (Communio Sactorum)

 

我們教會大堂的設計,和其他基督教的教會一樣,莊嚴整齊,但如果我們參觀過歐洲的大教堂,就會發現教堂的天花頂和玻璃窗都雕刻著許多聖徒的畫像,它們這樣做,其實有一個重要的神學意義,就是聖徒相通性,意思是說,耶穌基督為了愛我們,甘願犧牲在十字架上,而歷代的聖徒,為了基督的緣故,同樣也犧牲了,今天,藉著基督的愛,我們彼此卻可以連在一起,聖徒的畫像表示他們正與我們一起,在人生事奉的旅程中不用覺得孤單,因為主耶穌的愛,已經將我們和歷代的聖徒連在一起。

 

不過,許多教會的帶領十分封閉,常常自滿自足,忽略歷代的聖徒為福音所作的一切勞苦,輕視基督教的傳統所作的貢獻,使整個教會群體慢慢走向孤單的地步外,更令基督的愛,不能使教會群體與歷代的聖徒彼此相通。

 

其實,聖徒相通性不但應用在我們與歷代聖徒的關係上,也應用在今天不同宗派的基督徒上,只要信仰相同,我們也會彼此相通,共同為福音努力。

 

(4)   合一性        (Unity)

 

以弗所書1:1-3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教會是神的子民、是基督的身體、所以,教會必須竭力保持合一的立場,信徒更應該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受難的前夕,在祈禱中,是多麼渴望屬他的人有非常完美的合一。

 

今天,確實有些教會,往往因著領袖信徒彼此間處事、治會、和意見不同,而彼此結怨,甚至分裂,令到基督的名字受損。作為一間被上帝使用的教會,我們必須學習,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我們才會保存教會整體的合一性。

 

  1. 基督徒需要參予教會的三重職事

 

基督教的傳統,便是以一間教會有否具備使徒性、大公性、聖徒相通性和合一性,來決定它對時代的見證。基督徒領袖固然有責任,要帶領教會具備這些屬靈的特徵,並且在不同的職事上表達出來。

 

另一方面,作為平信徒,其實,我們的參予也十分重要,教會的生活主要是敬拜和事奉。我們在教會中,是學習尋求神的同在,以及與人相交。如果我們的教會生活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就很難在家庭與社會中有個人信仰的見證。

 

所以,無論我們參予教會有多久,無論我們的信心有幾多,我們都需要彼此激勵,在教會生活上努力參予,不可空談理論,並且多求聖靈的教導和催迫,這樣,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力量才不會薄弱。其實,每個基督徒都可在教會中參予三種職事。

 

  1. 宣講神的話和能力

 

撒母耳記上3:1「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其實,神有許多的話,可是找不到適合,合他心意的工人,所以無法表達。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文明帶給我們物質的豐富,但卻令我們的精神內在生命的貧乏。聖經說,人飢餓與乾渴,不是因為沒有餅與水,而是缺乏神的話。

 

所以,作為現代人的基督徒,無論我們年紀有多大,我們的信心有多少,我們都要傳神的話,我們要對神的話語有負擔,神就會將他的話託付給我們。

 

我們要記著,神的話是活的,並且有發動的能力,只要教會在神的話上生根建造,教會的信心就會增長。這是教會的使命,亦是使徒持續的使命。若果我們對神的話認識太膚淺,不長進,我們為人便會易走極端,或者人云亦云,容易受欺騙,更加不能面對實際生活的應用,甚至會隨從異端。

 

若我們每個基督徒都在神的話語上長進,樂意宣講,整體的教會在神的話語上才會長進,教會才更能承受時代的使命,帶領更多人相信耶穌基督。

 

  1. 真理的學習、實踐、維護及見證

 

從現今的教育哲學觀看,一切的學習為要做事,英文是 to learn in order to do,所以,我們返到學校,要學英文、數學、科學,因為將來我們要做工程師、要做醫生、要做律師,學習為要做事就是這個意思。

 

在古時希臘的教育哲學論調中,一切的學習為要思想,英文是 to learn in order to think,所以,他們著重理念、邏輯推理、他們認為人生應該有思想和理想,並且需要有生活的旨趣。

 

在聖經中希伯來人的教育哲學裏,則認為一切的學習為要敬畏,英文是 to learn in order to revere,「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是教育與學習的基本態度。

 

所以,教會的教育不是人為的活動,而是聖靈的感動,因為人受聖靈的感動,不但領悟真理,人心更新而變化,並且他有能力遵行主道。基督徒有責任倚靠聖靈的感動,多明白真理,然後在不斷改變的時代中,幫助易變的人心看見那永恆不變的真理。

 

(3)   關懷與服事

 

人生是一連串的轉機,英文是 crisis,每一個轉機中,都會令我們情緒緊張,焦慮與不安,例如,踏入幼稚園第一天的上課,我們要進入新的群體掙扎,少年時,青春期生理開始變化,情緒會比較波動,理智更常受困惑,青年時,我們要個人面對學業及職業的選擇,交友戀愛的問題,和家庭婚姻生活的適應等挑戰,以後在中年階段,我們更會因生理轉變,家庭環境的變更,體力衰敗、社會與家庭的身份失去,友伴離散老死等,而感到悲哀。

 

因為這些問題往往十分複雜,十分個別,故此很需要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給予這些轉機中人關懷和服事,關懷令我們不知不覺間建立很有意義的關係,而因愛心的激勵所作的服事,不僅使別人得益,而最終我們自已也因此得益。

 

結論

 

大家都聽過德蘭修女,他一生在印度,主要是給垂死的人一份基督的愛。有一次,他到澳洲墨爾本,探訪一個從沒有人關心過的老人,他看見他的房間時,簡直是一團槽,他很想為他清理一下,但那老人不斷地說,我很好,你用不著操心,德蘭修女不發一言,到後來,他終於容許修女為他打掃房間。

 

德蘭修女在他的房間裏,發現了一盞漂亮的燈,上面佈滿多年的塵埃,就問他,你為什麼不點燃這燈呢?他回答說,為了誰呢?這許多年來,從沒有人到我這裏來探望我,我根本不需要它。修女問他,假若一位修女到來看你,你會不會為他點燃這燈呢?他說,會,一定會,只要我聽到一把人的聲音,我就會點燃這燈,過了幾天,他託人帶給修女一個消息說,你在我生命中燃起的燈,會繼續在我心中照亮。

 

同樣,今天教會的責任,或者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就是去將人生命中的燈燃起,叫一切相信基督的人都得著盼望。我愛教會的原因,就是因為神常常藉著教會,將許多人生命中的燈燃起。這份屬天的喜樂是沒法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