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5) 生命尊主為大 網絡文字工作坊 醫院教牧分享 多媒體電子書

書名:何必上教會                     作者:楊腓力Philip Yancey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楊腓力在書的開始就告訴我們他當初離開教會是因為教會無恩。多諷刺,一個原應向世人展示寬容的群體,卻瞧不起人,殊失見證。

但他又為何重投教會懷抱?因他明白即使教會如何不濟,總比信徒落單好。傳道道書不是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個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另一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在書中指出:我們參加崇拜,不是去看戲,而是演出的一分子,信徒是來敬拜上帝,而不是聽講道,聽詩歌。

楊腓力明確指出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敬拜神。不過在上帝與人復和的事上
,教會所做不多。至少教會不甚熱衷於種族融和,而教會本該為人與人之間復和作出貢獻,事實上,在很多人眼中教會之值得去,乃因教會包容各方,並嘗試關心各方需要。

在第二章楊腓力進一步闡釋教會在社會中肩擔的慈惠角色,教會當憐憫人,對有需要的人施以實質援助;從另一角度看,教會對罪人應予接納,保羅既譴責哥林多教會那與繼母發生關係的人,但他悔改後,教會還是接納他。

在機構中,你的成功造就出你的英雄地位與前途,就像那在美國大學籃球聯賽最後的關鍵時刻,投入決定性一球的青年人;他若失敗,卻可能抱憾終生,(若那決定性一球投不進籃)成為長久的失敗者。但在教會中卻不然,基督已為我們贏得上帝的接納,所以教會當是恩典的燈塔。

上帝親自示範了對人的包容,那號稱上帝在世上代言人的教會,在地上行為有多走樣,人人皆知。殘殺異教徒,異端裁判所,貪腐爭權……上帝仍然以其恩典寬恕人的錯誤,上帝愛我們愛得何等熱烈,這也應是我們對待教會的態度。

楊腓力也指出,當我們學著基督虛己去服事人,卻又很容易受到創傷,他指出服事人要具備抽離感,他也提出愛己如愛人,以保持內心平靜的最佳狀態。基督在世,要醫治的人何其多,但他從不忙亂,也不勉強誤入歧途的人走正路。不過,儘管楊腓力分析得很好,筆者亦明白在助人與抽離的狀態,其實是難於平衡的,然而,保持樂觀的心境與團隊互相支持仍是十分重要的。

最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的信仰並非交易式:我已如此,上帝理應至少有某種回應。德蘭修女就指出耶穌是「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主人,我們能與上帝同工實在與有榮焉。

儘管教會是在跌跌碰碰中成長,甚至在去肩負上帝的使命時犯下大少錯誤,榮耀聖潔的上帝卻甘冒這風險,讓教會繼續存在。今天人們上教會,亦不應期望教會完美。婚姻是人生命歷程的一個起點,教會也只是起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