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pital Pastors Sharing (24-05-2015) Life of Lordship Network Writing Hospital Pastors Sharing Multimedia eBook

~《讓生命操練祈禱》                 李兆匡


行走屬天的道路與〈祈禱〉有密切的關系。耶穌說:「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我選擇《祈禱》這個題目,不是因為我有甚麼秘訣、心得。正好相反,是因為我對自己的禱告不滿意,我需要從其他上帝重用的僕人身上學習,我閱讀過好些資料,但今天所分享訊息,主要來自大衛、邁思勤 (David Muyskens) 的一本
書「歸心祈禱的操練、與上帝親密同行40天」 (Forty Days to a Closer Walk with God).

我有時的禱告生活,就好像大衛、邁思勤所描述:
● 生活急速,剝奪了我內心親近上帝的時間
● 沈醉自信, 忘記了怎樣「休息」以認識上帝
● 被無名的恐懼、未處理的憤怒、自私的慾望 和虛妄的 野心 侵占心靈,以至不
能實現上帝的心意

所以,當一天過後,我常感到失落、並且慚愧去面對上帝。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件由上帝設計的奇妙器皿 ,本來預備去盛滿三一上帝的愛,直至滿溢。不過,要讓生命被聖靈充滿,我們必須先〈倒空〉我們的內心,在屬靈的層面來說,〈倒空〉就是放下的意思, 放下追求擁有、 放下消費, 放棄操控 …. 的種種對生命的態度,不過放下總是叫許多人害怕。

所以,一般人寧可讓活動填滿我們的時間、讓腦袋充滿著上網資訊、沈溺Facebook、讓這些令人喜悅的事、就如美食、情慾和刺激的玩意來餵飽我們的胃口,目的就是要逃避放下, 要逃避〈倒空〉。

陶恕牧師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是「一個聖所,除了上帝外,沒有任何東西在其中能叫我們感到滿足」,詩篇23篇第一節的新譯本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有了祂,我的生命便不再缺乏。」現在,上帝從我們內心的寶座上被趕出去,由世
界無數的人及事物充斥着,難怪今天在人的內心,根本沒有〈平安〉,而且感到強烈〈空虛〉。

在神學院讀書時,有位師說,過去,基督徒要面對的課題,是「上帝是否存在?」 (Does God exist ?),但今天卻是「上帝已死 (God is dead )」因對許多人來說,有神也沒有關系?

〈祈禱〉是信上帝與我同在 (presence)

許多人不願意花時間〈祈禱〉,因為他對上帝的形象可能有所扭曲。有人認為上帝不會牽涉在凡塵事務中,所以他不會在日常發生的事情中看到上帝的作為。有些人以為上帝是遙不可及,他便不可會時刻想與上帝有個人化的溝通。

不過,耶穌清楚說:「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15:5)

我們若要結出屬天生命的果效,在意識上我們要知道,上帝需要住在我們內心的〈聖所〉,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上帝建立一種〈親密同行〉的神人關系。

彭德瑪 (Don Postema) 寫了一本書,《給上帝空間,關於祈禱與靈修的探討與實踐》(Space for Go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rayer and Spirituality) ,提供了許多方法,教我們如何每天親近上帝。但其中最重要是我們必須每天撥時間給上帝。大衛、邁思勤更鼓勵我們學習一種以上帝為中心的祈禱方法,《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方法很簡單,就是我們相信上帝是萬有的主,也是萬有的中心,當我歸回這中心,我便得以張開心靈的眼睛去感受上帝的同在 (presence) ,即是榮耀中的超越,也是此時此地的臨在。我只管領受上帝給我這份恩賜,享受這種親密的關系。我願意放下追求上帝的努力,只管安息在三一上帝的愛中。〈歸心祈禱〉學習的根源是來自我們對上帝恩典的感激而產生的〈敬畏〉和〈愛〉。

我們對上帝表示感激的祈禱,可以採取各種不同的形式,有時可以是聆聽默想上帝的話語、也可以讚美、感恩、認罪、代求和祈求來表達、亦可以在靜默無聲中接待基督、讓主耶穌更新我們的內心。感激的祈禱並沒有固定形式。

〈歸心祈禱〉只是選擇在安靜中,暫時脫離周遭的噪音和張力,把心轉向上帝,單單投進上帝愛的懷抱中。正如詩篇62篇這樣說:「我的心默默無聲,專心等候上帝。」詩篇46篇也這樣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們要做的,是放下一切,只要上帝。

〈祈禱〉是給上帝神聖治療 (divine therapy)

創世記告訴我們,我們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上帝給我們每個人一把常燃的小火,心中內置了對上帝的渴求。這渴求可以被燃點,成為對上帝的一團熊熊的愛火。

像路加福音記載那兩個往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在遇見復活的基督時心裏火熱起來一樣。當約翰. 衛斯理 (John Wesley)聽到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就羅馬書所寫的序言,他心中有一種「奇異的溫暖感覺」,衛斯理清楚知道是上帝的愛                 以及在基督裏的恩典這個信息給了他救恩的確據。聖經的話語成為了他心靈的燃料,當這話語得到聖靈的滋潤,就好像火在氧氣中燃燒起來一樣。祈禱正是要表達了我們願意裏面的火被重新燃點起來。安靜時間可以將我們裏面這團火燃亮起來,讓聖靈改變我們。

不過,〈歸心祈禱〉最大的障礙是,我們常常被許多的〈雜念〉帶走。雜念是無可避免的。雜念 (thoughts) 其實是個統稱,包括了在腦海中浮現的所有觀感、感覺、圖像、記憶、反省和意見。這些雜念會令我們煩躁,若我們試圖抗拒、它反而更加得逞,把我們從專注於上帝的中心拉走。

在〈歸心祈禱〉中,惟一由我們主動作出的活動,就是回到簡單的〈禱語〉(a prayer word) 當中,有時也叫〈神聖的禱語〉(a sacred word)。〈禱語〉是你自己選上一個字,以表達你渴想與上帝有親密的關系。這字代表了你想進入內室,與主相交的意願。這段時間不是為了進行思考或說話,而是為了與主在一起。當雜念把你從這個意願擄去,只管回到這個字,藉此放下雜念,歸回上帝那裏。

這個字很重要,你需要請求聖靈給你一個〈禱語〉,藉此表達你渴望以信心和愛心與上帝在一起。聖靈可能引領你選用你最慣常用以稱呼上帝的名字,例如,我的神、主耶穌、天父、阿爸父、我的主、聖靈。耶穌所用的稱呼是阿爸父。聖
靈也許引領你,選用一個表達你渴望與主相交的字。這個字可以是慈愛、平安、信心、信靠、恩典、憐憫、喜樂、靜默、安寧、開放、神同在、阿們。
選擇了〈禱語〉之後,你便在整段〈歸心祈禱〉的時間使用它。久而久之,這字會成為你屬靈生命的一部份。你的〈禱語〉會繫於心中。這個記號稱為神聖,因為它幫你指向上帝。它好像一個圖標 (icon) ,是一扇窗,是透視它所代表的真實,表達了我們歸回上帝的意向。

專心祈禱的目的,是給予上帝對我們的生命進行神聖的治療 (divine therapy) 。我們的內心,可能好像屋企的貯物室一樣,藏有許多廢物,例如,舊的傷痕、曾經失去的東西、被人欺騙的感情、和許多羞愧、不見得光的事,它們被收埋、被掩蓋,雖然大部份時間眼看不見,但它們仍然困擾著我們。我們需要上帝親自去為我們清理。

不過,若我們仍有〈未悔改的罪〉,它會防礙我們迎接基督到我們生命的中心。若我們仍執著〈有害無益的態度和行為〉,它會遮蔽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剝奪我們愛主和事奉主的自由。所以,耶穌要我們悔改,悔改 (repentance) 一詞在聖經的意思是指心思的改變,或一種新的心理狀態。我們以基督的心取代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歸心祈禱〉讓上帝對我們的內心進行神聖的治療,減低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威力,讓聖靈轉化我們,能夠以一種內裏的平靜面對人生的挫折、能夠接納世上各樣的不完美,而無須為此感到憤慨。當我們常常降服於基督的轉化工作,一種新的態度便漸漸從我們裏面滋長出來。

正如先知以西結向我們傳講上帝的話:「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結36:25-26)

〈祈禱〉是讓上帝再次呈現 (re-presence)

當我們全情投入地讓上帝臨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可以成為全情投入地臨在別人面前的人。當我們真正的臨在,我們會顧及別人的需要,會留意對方此刻的說話和感受。服事人的首要任務,是臨在於有需要的人面前。

當這臨在源自有上帝內住的核心深處,我們的臨在, 對別人便成為他們的祝福。耶穌說:「有兩三個人奉我名聚集,我便會與他們同在。」當我們與人交談,我們便會一同遇上基督。在與別人交往中,我們是把基督再次呈現 (re-presence)
出來。原來,在主的恩典下,我們被裝備去作陪伴他人的服事 (a ministry of presence) 。

只要我們的臨在帶著愛心和鼓勵,便可以為別人帶來上帝的祝福。耶穌曾應許我們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聖靈所賜的果子這份屬天的平安。因著主賜下的平安,我們便可以在這個緊張的世界中成為一種紓緩的臨在。

所以,我們祈禱,不少時候,是進入上帝的慈悲憐憫裏面,我們不知不覺間是與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起祈禱,因為我們的祈禱,是發自上帝的慈愛,和基督所擔負了人間的種種疾苦、罪惡、疏離與死亡所致。當我們同意上帝的臨在和行動,我們自然樂意也參與上帝救贖的工作,無形中,我們成為了上帝恩典的施與者,簡接將基督再呈現 re-presence出來。

〈歸心祈禱〉是將我們一片混亂、支離破碎、沒有焦點的生命重新對準真正的中心,降服於居住在我們內心的基督的一股向心引力。

有了這種轉向,隨之而來是另一種引力,一種向外的離心動力。這份生活的動力發自基督,驅使我們把愛伸延給其他人,關懷所有受造的人。我們於是過著由內到外,由基督帶領我們去服事的生活。所以,嚴格來說,〈祈禱〉不是成就我們的心意,而是成就上帝的旨意。

有一個故事談到兩個修道士,一位年長者,一位初學者。一個早上,兩人在修道院中同行。初者望著那位修德完備的年長修士,向他提出一個問題:「親愛的父親,請告訴我,你現在仍與魔鬼摔跤嗎?」

「噢,孩子,不會了,」他答道。「人老了,也精明了,才不作這種儍事!你看,我現在跟上帝摔跤。」

「跟上帝?」那初學者感到驚歎。「可是,父親,你怎能期望會贏呢?」
 「噢!不、不、不,孩子」年老的修士說。 「我只希望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