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pital Pastors Sharing (31-05-2015) Life of Lordship Network Writing Hospital Pastors Sharing Multimedia eBook

~題目:《讓生命恩待苦難》                李兆匡
經文:彼得前書1:3-9

1.   前言

感謝神,讓我們在上帝的殿中一起敬拜,大家可以再次彼此鼓勵,一同行走這條屬天的道路。今日選擇分享的題目是與
「苦難」有關,「為什麼基督徒也有苦難?」是許多基督徒不容易回答、也不容易想得通的難題。

未回答此問題前,我們必須承認,「苦難」以不同的型態臨在地上,「苦難」有源於天然災難、如最近發生尼泊爾的地
震、前幾年的南亞海嘯、歐洲的尼克拉斯風暴,風力時速160哩,非洲的飢荒;「苦難」亦有源於人為的因素、如美
國的黑人暴力事件、伊拉克的戰爭、嚴重的交通意外、伊斯蘭國的迫害等。「苦難」亦有源於生理疾病、如癌症、長期
病患、或源於心理疾病、如精神病、抑鬱症、情緒病等,更有源於心靈的創傷、如災難創傷後遺症、人際關系的破裂、
親友離世、婚姻失敗等。

「苦難」可以令人情感混亂、叫人理想幻滅、讓人生活失去秩序、那種痛苦的感覺令人雖生猶死,頓覺人生不值得忍受
如此的苦難,這樣活下去也毫無意義、亦欠缺再生存下去的理由、叫人意志低沈,甚至產生自尋短見的念頭。

「苦難」就是那麼真實、那麼埋身、赤裸地與我們相伴。難怪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言簡意賅、亦道出上帝對苦難深切的認同。

如果耶穌也認同世上有「苦難」,為什麼基督徒仍要問,「為什麼基督徒也有苦難?」難道基督徒期望對「苦難」可以免疫?我相信不是,

而是基督徒不明白,為甚麼我們所相信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會容許世上有災難,還容許災難發生在基督徒的身上。

是不是祂並不全善、還是祂沒有能力去控制苦難。所以,有些想不通的基督徒因此不再相信基督教,再加上他們一直都相信神是愛,

現在遇到苦難,他們便立即認為神不再愛他們,不再祝福他們了,因此,他們覺得信仰對他們也變得沒有意義了。

「苦難」的確叫人「絕望」以至「冷漠」,叫人對上帝的應許缺乏信心,叫人不再相信將來會出現新的可能性,以至生命停
滯不前。發生上述的推論,主要是基督教的傳統一般都是採用「神義論」去理解「苦難」的問題。

2.   從〈神義論〉(Theodicy) 理解〈苦難〉

「神義論」意思是神是公義的。這一術語由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於1710年在他的《神義論:關於上帝美善、人類自由和罪惡起源的論文》

(英語:Theodicy: Essays on the Goodness of God, the Freedom of Manand the Origin of Evil)一書中首次被提出。這部作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顯示世界上的罪惡並未與上帝的美善衝突,並且,儘管「存在」一些罪惡的事情,這個世界仍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神義論」的根本論點在於人的罪惡問題:(而苦難的源頭來自人類的罪惡),它持續的存在與上帝消滅罪惡的意願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支持上帝的三全(全善、全知、全能)的「神義論」觀點認為,罪惡事實上並不像我們定義的那樣存在,而且即使是我們所認為「最罪惡」

的事情也是上帝能夠預見和確保的。

為了維護「神義論」,有些基督徒甚至認為上帝為了成就某些特別原因,或是更高的理想、或是更大的善,因而容許苦難的存在,

並且認為假如沒有惡的存在,我們就不能學懂道德、勇氣。但這樣回答,正正反映惡的存在價值,因它間接將人的道德生命提升,

那末:惡就根本不是惡了,反而是善的一種。 約伯記中的約伯便是常常被引用的例子。但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麥基 (J.L Mackie)

說,這樣論述,從邏輯來說,通過「小惡」的存在,使「小善」變為「大善」,是犯了「無限上溯」的因果謬誤。不能建構起清晰

的立論。難怪有些基督徒用「神義論」去理解基督教所啟示的上帝時引起了不少誤解。

「神義論」最大的毛病是將上帝的「全善」跟「苦難」對立,認為「至善」的上帝容不下「苦難」。

 

3.   從〈被釘十字架的上帝〉理解〈苦難〉

著名德國神學家莫特曼 (Jurgen Moltmann) 不同意從一種抽象、形而上的思維進路,去發展一套完滿解釋苦難之謎的「神義論」,

對他來說,並非先有一套不變的神學原則,然後將它應用在不同的苦難處境上面,而是將次序倒轉過來,先有獨特的實存處境及

受苦經歷,然後從上帝的行動或經驗這視域出發,去對我們受苦的經歷做神學反省,以期達到「苦難之後如何有力量地生活下去」

這個最終目的。莫特曼關心因苦難而絕望以至冷漠的受苦者經驗。

對莫特曼來說,受苦不一定致死,但由受苦而變得對生命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和死心絕望的話,這種存在狀態才是致死的絕症。

由於「神義論」的毛病是將上帝的「全善」跟「苦難」對立,莫特曼要扭轉這種錯誤,他解釋說,上帝的全善和苦難不但沒有對立,

上帝反而要在基督的受難事件上啟示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莫特曼要回到上帝受苦這種十架神學來思想上帝是誰及人世間苦難的問題。

在十字架上,聖父和聖子之間發生了甚麼事呢?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向父神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十架

事件所啟示的一位無能、軟弱、經歷羞辱、被離棄、受苦的上帝。在十字架上,聖子是被棄絕者,相對而言,聖父就是棄絕者。不過,

莫特曼認為聖子也是棄絕者,因為聖子不但被聖父離棄,也被自己棄絕。理由是聖子主動地交出自己的生命,祂自己棄絕自己。

在十架上,聖父和聖子同時經歷了「兒子之無父親與父親之無兒子」,這種失去對方及關係斷裂之苦痛。

三一上帝在十架上的苦難經歷啟示了「神就是愛」的真理,因為「不會受苦」的上帝就是一個「不會愛」的上帝。上帝不僅以「同理心」

來想像及代入人世間的苦難、十架事件更啟示了這位愛的上帝已經將人的受苦和被棄絕的景況全然承擔過來、甚至擁抱進自身生命之內

而甘願讓自身生命受影響、受打擊、受傷害,這受苦受死的經歷成為三一上帝自身生命的一部份。在十架上,上帝與受苦的人成為一體

(solidarity) 。只有當一切災難、絕對的死、永恆的詛咒以及淪入虛無等等在上帝自身裏面時,與這樣一個上帝一起才是「拯救」、才是

[無限的歡樂」、才是「不可摧毀的揀選與神性的生命」。


在這上帝的歷史裏,沒有甚麼苦難不是上帝的苦難;沒有甚麼死不是上帝在歷史上各各他的死;因此,沒有甚麼生命不被祂的歷史整合

到永恆生命裏,整合進上帝那永恆的歡樂裏。產生於聖父的悲痛與聖子之死的,是「無條件的愛」,因而也是「無限的愛」。這種愛延及

被遺棄的人,從而在他們裏面創造新生命的可能性和力量。惟有這樣,人從苦難所經驗到的絕望,便被這位愛和盼望的三一上帝徹底地承

擔並克勝了。若受苦者能定睛在這位上帝身上,儘管在此世中的不幸、困苦、荒謬和死亡仍然發生,但主宰這些痛苦現實的虛無力量最終

已被復活的主所克勝。

約翰福音 16:33
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4.   在〈苦難〉中如何見證〈上帝的真實〉

(1) 受苦者而言

約翰福音17:15-19
耶穌向上帝作的分離禱告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
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
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耶穌沒有祈求基督徒「離開世界」、「免受苦難」,祂只祈求基督徒「遠離罪惡」、「以真理成聖」和「被差到地上作上
帝的見證」。這是我們基督徒人生的的使命。

但作為「受苦者」,如果我們再閱讀聖經中保羅寫給教會書信有關苦難的話,我們就更能明白基督徒受苦應有的信念: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致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羅馬書5:3-5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神就安慰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
就靠基督多得安慰。」哥林多後書1: 4-5

「所以,我們不要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
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16-17

苦難最大的殺傷力,是受苦者變得對生命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和死心絕望。但一個相信上帝的人必須學習接受苦難,因
為我們的生命是屬於上帝。患難的目的,是叫我們的生命生忍耐,忍耐叫我們的生命生老練,老練又叫我們的生命生盼
望。盼望便是對著絕望而來。有盼望,我們就有勇氣要活下去。再且,苦難叫我們更能成為一個安慰別人的人。原
來,我們受苦而從主那裡所得到的安慰,常成為我們去安慰別人的經歷。我們受苦的經過,身上的創疤,最能叫在
患難中的人得到慰藉。所以,聖經提醒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為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2) 受苦者的朋友而言

不過,作為受苦者的朋友,我們要體諒受苦者的感受。一個人遭遇困難、苦難的時候,他可能有很多需要,可是歸納起來,最大的需要有兩個:

第一,需要被瞭解,第二,需要解決困難的力量。

首先,他需要被瞭解。想想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沒辦法幫助你也就算了,如果別人聽了你的困難之後,無法了解,甚至還跟你講一些

無關痛癢的話,或者裝作若無其事,甚至教訓你一頓,那你一定會感到更痛苦。很多時候,人的苦難一旦被瞭解,他所感到的痛苦就少了一大半。

有輔導專家說「傾聽就是愛,瞭解帶來醫治」,確實如此。在面對別人的苦難的時候,若你本身有過同樣的經歷,一方面你會比較能夠瞭解對方的

痛苦 (也就是比較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對方會比較能認同你。受苦者對自己的內情避而不談比開誠布公要費上更大的力氣。若果受苦者可以

一起談論他的傷疤,大家共同度過的日子會因此而充實起來。

「安慰」一詞的英文"comfort"原本是拉丁文,由"com"和"forte"這兩個部分構成。"com"的意思是「聯合」,"forte"的意思是力量、勇氣。

"comfort"這個詞的結構意味著:把在苦難中的人跟力量及勇氣連結在一起,就叫作安慰。我們在遭遇痛苦、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還不是別人

對我們講一些同情的話,或者對我們做出拍拍肩膀這樣表達同情的動作,受苦者最需要的是要得到力量—從上帝而來的安慰,才能讓受苦者能夠

面對苦難、走出苦難、勝過苦難的力量。

 

5.   結論

彼得前書1:3-7
「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
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豫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
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
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二零零三年二月八日劉俠到天父家裡去了。劉俠就是我們尊敬的,家喻戶曉的「杏林子」姊妹。她一生可歌可泣的
事蹟真是罄竹難書。她留下不少的作品感動了很多人,為什麼她只唸到小六便能以寫作為業?她的散文, 劇本集
結出版近八十集,四十歲後獲國家文學獎,她的文章沒有一句怨言,都是充滿樂觀的精神,鼓勵人們向上,她出資
成立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幫助了不少殘障人仕,所以成為各方敬重的精神領袖。 為什麼她忍受了關節炎
給她帶來了近五十年身體的痛楚,還能像健康的人一樣勤勞工作,將所收到的稿費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在她內心的
支持,她戰勝人生一切的苦難,作出美好的見證。我們以她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題目是「你可知道嗎?」作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