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5) Life of Lordship Network Writing Hospital Pastors Sharing Multimedia eBook

~基督徒與時間                                          李兆匡

1. 前言

(1)    時間與錢財的分別

上個月我們在聖經中,分享過基督徒與錢財這個課題,今天早上崇拜,我們會在聖經中,重新思想基督徒與時間的關係。

錢財與時間有很大分別,其中一點,錢財是一種有形的資產、英文叫做 tangible assets、意思是可以觸覺得到,可以見得到的,例如錢幣、檯椅、鋼琴、汽車、甚至物業等,最重要的,它們都具有不同的價值,還有一點,就是不同的人所擁有的錢財都不同,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

但相對來講,時間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英文叫做 intangible assets、意思是它不可以觸覺得到,不可以見得到的,而且它本身更沒有價值可言,不過,無論那一個人、年輕也好,年長也好,美麗也好,醜怪也好,大家所擁有時間都是一樣,都是24小時,不會因為你才幹多便多些,也不會因為你才幹少而少些。

(2)    時間等於生命

正因為時間沒有價值,怎樣使用都不需要付上任何代價,故此,許多人都不會懂得去珍惜,在歷史中,不少人從兒童到成年,雖然有書讀、有工做、但仍然好像終日無所事事,悶到發慌。在家中、一有空就睡多些、又或者不停看電視、又或者隨便翻閱新聞報紙、雜誌、看完又看,又或者打電話跟朋友閒談一番、又或者甚至出去行商場、超級市場、看戲,打麻雀,總之,令到自己不知不覺間又過了一天。

如果我們去問一下他們生活忙不忙,他們總說很忙,但我們若再問他們忙甚麼,他們的答案十居其九都是不知道。

這種困惑的生活不單是現代人的心靈寫照,古代的人類一樣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曾經有一位希腊的哲學家為了喚醒人對時間的重視,有一次,他提了一盞燈,在天光的日子裏,好像尋找失去的東西一樣,當有人好奇問他時,你究竟找甚麼?他便回答說:我找緊〔時間〕。

今天,我們雖然得救成為基督徒,但絕對不代表我們便立即活在天國樂園裏;神仍然呼召我們活在地上,所不同的地方,是神應許陪伴我們行走人生的路程。在基督徒之言,時間就是代表生命,故此,無論我們的年紀有幾大、只要我們還活著,有生命氣息,我們都要學會有智慧地運用時間,將來我們才不致空手見天父。


所以,我昐望在今天崇拜裏,透過聖經的教導,大家一同思想,希望我們多得點亮光,向前行走人生的義路。

 請我們先讀一段聖經,腓立比書3:13-16

2. 基督徒時間觀的聖經基礎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己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

許多基督徒得救之後,甚至十幾年,仍然受著生命的過去所影響,有些人受制於過去的罪惡,有些人受制於過去的失敗,另一些人則停留滿足於過去的成就,更有不少人仍懷念童年的夢想而耿耿於懷。

這樣的生活不但叫我們不會喜樂,而且往往叫我們生命窒息,不肯向前計劃,耶穌更說過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所以,保羅講,我們必須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基督徒得救後的人生觀是一種向前看、向前計劃的生命。

向前的生命與我們己往的生命不同的地方,是過去的生命,我們多以滿足我們的慾望為最終目標,有些人以擁有知識學問為主,另有些人則以賺取更多錢財、或賺到更多人認同讚賞為依歸。但是,向前看的生命,是好像保羅所說,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的獎賞;以能夠獲得神的獎賞為我們的人生目標。

因此,每個基督徒的人生,必然是一個滿有目標的人生,因為我們每個人有一天都要來到基督的台前,向神交帳。

其實有目標,才有盼望,德國一位神學家 Moltmann所寫的盼望神學對盼望有以下的分析,他說,因著有個未來的盼望,很多時就直接影響我們現在怎樣運用時間。我舉一些例子,大家就會明白多些:

如果明天你要請牧師吃飯,這是明天盼望的目標,但今天你便要計劃菜單,買什麼配料,怎樣煮等等,你更要安排時間完成。

如果下星期去紐西蘭旅行,這是下星期盼望的目標,但這星期你便要計劃行程,安排機票,住宿地點等等,你現在的時間運用便是為下星期的目標而準備。


如果你立志作一個醫生,這可能是幾年後盼望的目標,但這幾年你便要計劃考入醫學院,跟著不斷努力直至畢業為止,你所有的時間便是為達到目標而運用。

相反來說,如果你沒有任何盼望的目標,你現在便不知做甚麼最好。今日許多人說人生好悶,多數與沒有盼望的目標有關。

換句話說,將來有沒有目標和有一個什麼目標便十分影響我們今日的時間怎樣運用,甚至影響我們一生怎樣渡過。

所以,如果我們珍惜生命,想好好運用時間,他必須堅持〔向前看〕的態度,因為未來的目標才是影響決定今天如何運用時間的因素。

不過,基督徒盼望的目標與世界的期望未必完全相同。基督徒的盼望和對神的信心有很大的關係,請打開希伯來書11: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所望之事、未見之事都是未發生,是將來的應許,所以,基督徒的盼望和勇敢向前的生命,一定是建基於對神的信心。

聖經的例子有許多:

亞伯拉罕因著信,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
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題到以色列要出埃及。
跟著的摩西、基甸、大衛、撒母耳等,聖經說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

聖經的偉人知道盼望的目標,被神呼召的時候,多數是誠隍誠恐,但支持他們勇敢向前的生命,就是對神單純的信心。

其實,我們重生得救之後,我們的生命己經屬於上帝,所以,我們必須常常反省自己的生命,怎樣讓上帝透過我們,去完成上帝的事工。如果上帝安放我們擔任政府的要職,我們就應該憑信心,定下一些目標,令到國家可以行使公義;如果上帝安放我們在任何工作的崗位,我們也應該憑信心,定下一些目標,去見證我們的忠心和信念。

〔好好運用時間〕即是愛惜生命,能向前看,定下有盼望的目標,然後憑信心去做,我們的生命才會結成許多屬靈的果子榮耀神。

不過,我想指出,許多華人基督徒普遍地都缺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基督徒時間觀外,而且更深受著〔宿命〕和〔末日〕的二種偏差的心態所影響,而引申他們的看法更多是他們對聖經經文誤解所致。

這二種偏差心態十分影響我們怎樣善用時間,我會選擇二段經文,讓大家了解,然後再指出其影響。

請我們先打開聖經,一齊讀第一段經文,記載在傳道書3 :1-9。

 

3. 影響〔善用時間〕的二種偏差心態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當我們誦讀上述的經文時,愈讀愈叫人心灰意冷,既然萬事都有定時,在世任何努力似乎都沒有用,更不應去爭取任何權益。因為勞碌也沒有甚麼益處。

久而久之,我們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疾苦,更加少去關心,因為命運既然註定如此,要改變也改變不了。我們對未來歷史的看法是靜態,英文是statics,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只是忍耐地接受。用中國人的說法,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用佛教的說法,一切都是緣份;這種心態,我們統稱叫做宿命的人生觀。

我看過一則笑話,頗能指出宿命的人生觀的無奈
〔有一次,有一個小和尚,不小心打碎了宿命論大師心愛的花瓶,他很驚,害怕大師會罰他。不過,他仍然戰戰兢兢走到大師面前,先問大師說,人為什麼會死?大師就回答說:生有時,死也有時,生命是不能強求的。小和尚繼續問:萬物也是如此嗎?大師說:萬物當然也是如此。於是小和尚很悽涼地對大師說,大師,我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心愛的花瓶的死期己經到左。〕

斷章取義解經來建立我們的信仰,始終都是危險的行為。其實,傳道書的作者只是一層一層描述解釋,沒有上帝的人生始終是空虛的,一切的作為都是虛幻,

傳道書3:1-9只是其中一層描述的片斷,並不代表傳道書的立論,傳道書真正的立論,簡單來說,是一個愛上帝的人第一必須要勇敢 Be Bold, 第二必須要喜樂 Be Joyful,第三必須要敬虔 Be Godly。絕沒有叫我們相信命運支配人生。


基督徒抱存宿命的心態,令我們只是接受環境的安排,有時甚至不敢為真理和公義發言。我認識好些基督徒,他們都是好基督徒,每當遇到難題、或者人際關係惡化時,他們便逃避,不肯和不敢正面作決定處理,只推說一切已交託主,我們只尋求神的旨意便算了。

試問、想生意好,又不改善管理和賺錢方法,想成績好、又不改善謮書的態度和方法;教會想更多人學習事奉,但又不安排事奉崗位,想愛一個人、又不願意花時間培養愛情,難道順其自然就會產生奇蹟嗎?宿命的心態引申出來的行為充滿矛盾。


〔向前的生命〕叫我們批判歷史,並且創造歷史,令我們善用時間主動在功利的社會中播下愛心和公義的種子,但〔宿命〕這種偏差的心態常叫我們的生命委縮,消極地、無奈地接受現實。結局多是悲劇收埸。

另一種偏差的心態是持〔末日〕心態的基督徒,他們的經文多數是馬太福音 24:3-14,請我們一同誦讀: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豫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裏,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這段經文本身其實也是基督教〔末世論〕的聖經基礎,引起不同的心態是一個是〔末世〕的心態,另一個是〔末日〕的心態。末日指最後一天,英文是 Last Day,而末世指耶穌降臨至耶穌再來這段期間,所以,我們大家都活在末世時代,但末世不等於末日。
 
持〔末日〕的心態會導至我們祇限於對目前努力,不敢相信明天,好似一天的辛苦己經夠了,今日事,今日畢,即是今日的事今日做完便算完成責任。大有可能以為明天就是末日了。

我記得孩童時有一首詩頗能代表這種心態,歌詞大約是這樣:
〔昨天不能挽回來,明天看似不實在,最有把握的,還是今天的現在〕。

許多基督徒十分忙碌,不放過一分一秒用於事奉,好像馬利亞的家姊馬大一樣,有時連坐下來與耶穌交談的時間也沒有。

同〔宿命〕心態一樣,〔末日〕心態的人對於世界的公義和平和人生的疾苦,也不會主動去關心,反正末日很快就來到。兩者比較,〔宿命〕的未來世界歷史觀只不過是靜態的,不能改變,但〔末日〕根本沒有未來世界的歷史,不在乎明天怎麼樣。生命的視野多數是短視,沒有長遠的計劃。在上帝的國度中,我們不是沒有偉大事工的需要,只不過太多基督徒急功近利,只注重目前的成就,不肯為未來影響深遠的事工付上時間,難怪許多基督教的事工多是霣花一現,很可惜。

有目標,但怎樣善用時間作一個好管家,以下我會提出幾點處理原則,給大家參考。

3. 〔善用時間〕的處理原則

(1) 定下實際可行的目標

我們第一步是想清楚我這一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有些人想成為好媽咪、好婆婆,好丈夫
 有些人想成為好律師
 有些人想成為好畫家
 有些人想成為福音使者
 
這些目標都是實際可行,但是如果我想成為科學家,那就不切實際,因為我本身沒有條件和訓練。

每個人可有多項不同的目標,卻不應將之視為互不相干,將生活割裂為多方面,而是視生活為一個整體,你對事業的目標、事奉的目標、對家庭朋友的目標,都必須全面考慮。

以前,人們寫信時,若寫到一些帶應許的宣告,如〔下星期一下午三時,我會來探你〕,常會在旁邊寫上D.V (Deo Volente
拉丁文意即主若許可)每當我們訂下目標,其實都是未來的宣告,更加是我們向柛一個信心的宣告。

不過,定目標只是一個過程,世界在改變,環境在改變 ,人在改變,我們自己也在改變,故此目標並不是絕對不可改的,定目標最基本的目的是釐定出一個方向,並且按著神對我們的美好旨意,不斷測試這方向是否確。

(2) 排列目標的優先次序

(A) 給神的時間
(B) 給家人的時間
(C) 給自己的時間
(D) 給主內弟兄姊妹的時間
(E) 給其他人的時間
(F) 作計劃的時間
(G) 作謀生工作的時間

(3) 依計劃按步就班完成

 英文有一句名言,就是
 Fail to Plan, then Plan to fail
 沒有計劃的任何行動,都會註定失敗


假如你只有十分鐘去解決一個緊急問題,你切不可吝嗇花五分鐘去計劃一下如何解決。

不是大事才需要計劃,小事也需要,小事計劃得好,漸漸就會化為習慣,也自動成為計劃。

其實,計劃是在決定去做某件事之前,看看如何才能達到目標。對基督徒來說,計劃不僅是嘗試明白神在某事上的心意,更是用實際的行動去回應他的心意。

有時計劃並不是預先將會行的每一步,而是像箭咀一樣,為末來指出當走的方向,你計劃了各項步驟,踏出第一步,然後再計劃。因此,計劃可說猶如通往末

來的街道圖,只是這地圖不斷修改,使我們越來越接近目的地。

我們必須記住,計劃和目標一樣,都是信心的宣言,表示你確信自己所做的是神所喜悅的,並且你已委身去做。


善用時間的技巧實在需要不斷磨煉,精益求精,才能掌握運用自如,最終會幫助我們多結果子。

結束講道之前,請我們再謮以弗所書5:15-17

5. 結論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眛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有些人問,我有病,還可以定人生目標嗎?
年輕的加拿大人、泰瑞、因患癌症而鋸去一隻腳,他決心要用單腳橫越加拿大國土,希望能籌募美金一百萬投入癌症研究。但因為癌症侵入他的肺部,迫使他半途而廢,不過,他的行動己經募得超過二千萬美元。

有些人問,我已經老,還可以定人生目標嗎?
約翰彌爾敦在他44歲那年突然因眼疾盲了,但是十六年後,他寫了一本經典之作,書名叫做〔失樂園〕。

所以,我們不可找藉口,我相信,上帝愛我們,並且要使用我們,作他的見證,只要我們向他祈禱,將生命交給他引領,我深信你餘下的日子必定活得更有意義,更有永恆的價值。